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
之
上 市 保 荐 书
保荐机构(主承销商) 住所: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福华一路 111号
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网数字”、“发行人”或“公司”)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以下简称“本次证券发行”、“首次公开发行”或“本次发行”),并已聘请
本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下称“《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下称“《证券法》”)、《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下称“《注册管理办法》”)、《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下称“《保荐管理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下称“《上市规则》”)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下称“深交所”)的规定,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严格按照依法制订的业务规则和行业执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出具本上市保荐书,并保证所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声 明............................................................................................................................ 1
目 录............................................................................................................................ 2
一、发行人基本情况 ............................................................................................ 3
二、本次发行情况 .............................................................................................. 53
三、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项目组成员介绍 .............................................. 54 四、保荐机构与发行人之间的关联关系 .......................................................... 55 五、保荐机构的承诺 .......................................................................................... 56
六、发行人已就本次证券发行履行了《公司法》《证券法》和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规定的决策程序 ...................................................................... 57
七、保荐机构关于发行人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说明 .................................. 57 八、对公司持续督导期间的工作安排 .............................................................. 63 九、保荐机构对本次股票上市的推荐结论 ...................................................... 65
公司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电力能源等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致力于构建世界一流的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平台;同时,公司凭借在电力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业务实践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正逐步将产品及服务拓展到交通、水务燃气、政务公安、城市建设等领域。
公司主营业务整体框架 公司的电网数字化业务包括数字电网智能运行系统、数字电网物联感知设备两大产品类别,采用基于物理电网叠加“微型传感﹢边缘计算﹢数据融合”的技术路线,结合“云-管-边-端-芯”的数字化框架,推动以电力系统全环节的数据为生产要素,优化电网生产运营;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电网系统高效、科学决策。同时,公司积极构建“电鸿”生态,通过开放的技术平台和合作机制,拓展公司智能硬件终端产品及软件系统在电网领域的市场份额。
公司的企业数字化业务包括企业运营管理系统、企业资产管理系统两大产品类别。公司的企业数字化业务以深度服务大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坚实根基,凭借对大型企业经营模式和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深刻理解,融合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企业运营管理理念,为大型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全方位提升企业运营与管理能力,助力大型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公司融合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开发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及多个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进一步增强了公司为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数字化转型服务的能力。
公司的数字基础设施业务包括云数一体的基础平台、数据中心(IDC)业务两大产品类别。公司的数字基础设施业务以数据创新为驱动、算力设施为基础,以灵活架构满足多样需求,打造定制化解决方案,是公司电网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业务的技术支撑。
公司三大业务板块构成有机整体,将数字技术与电网生产业务和企业管理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时以数字基础设施业务为算力与技术底座,支撑电网数字化与企业数字化业务运行;助力电网更加智能、安全、可靠、绿色、高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目标实现,进而以数字电网为纽带助力构筑更加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能源生态体系。
、科技自立自强等建设任务,紧跟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力算力网络、可信数据空间等行业最新技术发展趋势,持续支撑数字电网技术装备产业链及新型网络应用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公司2020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科改示范企业”,2021年、2022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改”标杆企业,2022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全资子公司大数据公司获评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双百”标杆企业、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优秀企业,全资子公司数字电网公司和大数据公司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公司充分发挥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作用,聚焦自主可控,发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集中力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截至本上市保荐书出具日,公司已掌握包括国产自主电力工业控制芯片关键技术、基于 MEMS元件的电力多物理量智能传感器设计及共性关键技术、电力量子传感器的设计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全栈自主可控的通用设备资产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等在内的核心技术27项。公司研发聚焦电力行业的“电鸿”物联操作系统;开发上线自主可控电力行业“大瓦特”人工智能大模型;成功研制“伏羲”电力专用主控芯片,推动我国能源工控领域核心芯片从“进口通用”向“自主专用”转变,该成果成功入选国务院国资委“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自主研制世界首套微型智能电流传感器,攻克我国电力高端传感器技术难题;国产电力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性能达到领先水平。
公司及子公司共拥有境内授权专利 1,475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 1,242项;境外发明专利 13项;软件著作权 2,194项。公司先后参与承接《数字电网关键技术》《宽温域高精度量子电流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强磁场高电压设备运行状态非侵入式监测传感器及系统》等 1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和主要产品结构保持稳定,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主营业务按照业务类别可以分为电网数字化、企业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及其他业务,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如下:
发行人主营业务包括电网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和数字基础设施三大业务体系,发行人三大业务板块已形成 27项核心技术,其中,电网数字化领域涉及核心技术 20项,企业数字化领域涉及核心技术 4项,数字基础设施领域涉及核心技术 3项。根据发行人相关核心技术在主营业务中的重要性以及先进水平,可将27项核心技术归类为 6类技术,分别为电网数字化领域的电力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数字电网网络安全感知与防御技术、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孪生电网综合应用技术、数字电网智能装备技术,企业数字化领域的全栈自主可控的企业智慧运营管理关键技术以及数字基础设施领域的 IDC算力资源协同管理及高效节能技术。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电力人工
智能关键
技术 | 人工智能
大模型 | 提供专业的电力知识检索、
为输配电缺陷检测、电力调
度、电网规划、安监、全电
网业务域场景提供专业服
务。 | 本技术主要是开发了电力专业人工智能大
模型,率先在电力行业实现了大模型的专
业化的应用。
1、本技术实现 100%全栈自主可控软硬件
适配,在通用领域上能力达到主流大模型
水平,在电力专业任务上性能显著优于通
用大模型,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基于 22大电力专业领域语料训练,参
数量达 671亿,单卡推理速度超 1500
tokens/s,实现问答准确率超 90%;
3
、基于千万级电力样本库训练,图像检测
识别重大缺陷检出率达 95%,实现南网五
省区无人巡检应用,支持类型广、识别效
果准。 | “
将受国外软硬件技术卡
脖子”的人工智能先进能
力引入全栈国产化环境
中,赋能电力行业垂域应
用。1、电力专业知识问
答准确率相比行业内通
用大模型大幅提升;2、
输电缺陷识别发现率相
比行业内成熟人工智能
模型准确率大幅提升。
“大瓦特”在通用领域上能
力达到主流大模型水平,
在电力专业任务上性能
显著优于通用大模型,达
到行业领先水平。 | 自主
研发 | 2
项发明
专利、 7
项软件著
作权 | 云数一
体的基
础平台 |
| | | | | | | | |
| | 基础模型
与知识融
合的复杂
电力巡检
场景视觉
智能分析
关键技术 | 用于打造规模化应用的一站
式电力线路智能巡检平台,
形成“数据全共享、能力全开
放、流程全贯通、业务全覆
盖”的全闭环平台体系。解决
户外低质图像增强技术攻克
分辨率低、模糊、光照不均
等难题。实现智能、高效识
图,推动标准化、规模化、
流水线的智能作业新模式。
赋能一线业务班组,大幅度
提高基层工作效率。 | 本技术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巡检领
域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复杂电力巡检场景
的工作效率,本技术通过中国人工智能学
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
际领先水平。
1
、采用户外低质图像增强技术攻克分辨率
低、模糊、光照不均等难题,并开发跨模
态快速标注系统实现标注效率提升 10倍;
2、采用多元知识嵌入的专精化理解技术,
融合知识场景图使重大缺陷定级准确率达
96%
,并创新多视角共视区域约束技术将
结果重复率降至 5%。 | 建立智能巡检领域标准
体系:建立智能运维技术
标准体系,为全网推广智
能巡检提供标准依据,获
批组建能源行业电网设
备智能巡检标委会。 | 自主
研发 | 9
项发明
专利 | 数字电
网智能
运行系
统 |
| | | | | | | | |
| | 生产监控 | 用于电力指挥决策业务的前 | 本技术通过打通电网生产域多个复杂系统 | 本次 IPV6+的技术升级实 | 自主 | 2项发明 | 数字电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指挥边侧
作业关键
环节督查
分析关键
技术 | 置功能,全面打通视频、消
防、动环、在线监测、安防
等数据,实现安全作业巡检
安全作业督查、程序化操作
判定、跳闸故障研判、值班
告警等场景应用,实现了业
务人员无代码完成系统复杂
任务部署的功能,替代了传
统映射式的任务编辑模式,
解决了制约系统大规模应用
的问题。 | 通路、容纳大规模电力设备数据交互,为
电网生产域提供智能巡视、智能督查、智
能操作、智能处置、值班告警等应用,大
幅提升电网生产领域整体的智能化水平。
本技术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学技术成
果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基于“IPv6+Vxlan”技术融合,实现“一
设备一身份”、终端间的高效率直接通信、
终端与主站间的无缝对接和流畅互操作,
网络带宽由百兆升级为万兆,通信效率大
幅提升。
2
、结合高带宽网络,深度融合电力系统开
发自动编译器和业务任务自动生成技术,
精准地将复杂业务场景需求转化为结构化
需求,实现了从需求描述到代码生成的全
自动化流程。 | 现了基于知识图谱和深
度强化学习的电力调度
任务票生成方法,构建深
NLP
度学习与 深度融合
的电力系统开发自动编
译器和业务任务自动生
成技术;IPv6+与电力业
务深度融合,将推动电网
“
向透明化、软件定义化
服务化”方向演进,成为
新型电力系统与能源互
联网的核心支撑。 | 研发 | 2
专利,
项软件著
作权, 1
项企业标
准 | 网智能
运行系
统 |
| | | | | | | | |
| | 大规模高
效电力图
计算分析
与优化关
键技术 | 用于复杂交直流混联大电网
的实时态势推演、多时间尺
度风险感知及跨空间资源优
化配置,为新型电力系统提
“ - - - ”
供数据模型算法应用全
链条国产化解决方案。解决
多电压等级设备统一建模、
时空多元数据融合存储、复
杂关联并行计算等核心难
题。实现千万级节点电网拓
扑秒级重构、源-网-荷-储协
同优化毫秒级响应等指标突 | 本技术主要是对电网整体进行仿真建模,
推演电网实时状态,高速分析电网负荷状
态,为电网运行调度提供预测支持。
1、攻克多源异构数据融合难题,将设备关
联关系计算从全量秒级优化至增量毫秒级
读取,为多时态分析提供高效支撑;
2、实现构建图-数融合计算引擎,使网络
分析效率提升 5倍以上;
3、实现将安全校核范围延伸至 10kV网络
使万级节点系统安全校核达秒级响应,效
率提升 3倍,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接入
下的电网安全与市场运营。 | 建成覆盖 10kV至 500kV
电网的统一图数据本体
模型,设备图模型含 360
万节点、1050万连接边,
1.8
电气图模型含 万电气
节点、1.9万支路,实现
物理系统到图模型的全
电压等级动态映射,相较
同类竞品,在计算规模及
算力需求、存算效率、风
险预警拓扑更新、机组组
合优化加速等多项技术 | 自主
研发 | 5项发明
专利 | 数字电
网智能
运行系
统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破。提升高比例新能源接入
下电网安全经济运行水平,
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数字
孪生底座,形成电力图计算
技术标准体系,为双碳目标
下的电网数字化转型提供原
创性技术支撑。 | | 指标上具备优势。 | | | |
| | | | | | | | |
| | 电力营销
智能客服
关键技术 | 用于安全生产、调度、输配
电、市场营销、综合办公等
各业务域。解决知识底座能
力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
供智能交互式对话、智能搜
索和推荐等智能对话服务。
实现客户服务标准统一、管
控统一、数据统一、平台统
一、运营统一、体验统一。
有效地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提高客户满意度,切实有效
地实现满足客户“用上电、用
好电、服好务”的根本性需
求。 | 本技术主要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多
种大模型及算法,提升智能客服电网营销
领域的客户服务智能化水平。
1、建立多模态大模型驱动的“五位一体”电
力智能客服体系,集成智能机器人、质检
外呼等模块,通过统一架构实现语音识别
意图识别和智能问答三大核心能力的精准
提升;
2、采用创新研发支持粤汉混合识别的多语
种语音技术,攻克方言口音难题;
3、创新采用 TF-IDF、改进 PageRank等算
法,构建知识管理闭环,覆盖文档解析、
实时检索、风险预警的全链条智能化服务 | 研发电力客服多模态大
模型,开发“五位一体”电
力大模型智能客服体系
系统,提出智能客服粤语
- 汉语混合语音流实时语
种检测与语音识别技术。
与国内外同类竞品相比,
在多语种融合语音识别、
多轮对话多意图理解、多
模态情感识别、工单摘要
自动生成、隐性知识挖掘
采纳、用电客户服务态势
感知等维度实现全方位
超越,整体处于行业内较
领先水平。 | 自主
研发 | 2
项发明
专利, 5
项软件著
作权, 6
篇论文 | 企业运
营管理
系统 |
| 数字电网
网络安全
感知与防
御技术 | 电网运行
监控系统
广域协同
安全可信
主动防御
关键技术 | 有效防范由恶意代码攻击导
致的电力安全事故事件,实
现对主站、变电站电网运行
监控系统的安全可信管控和
主动免疫。 | 电网运行监控系统负责电网运行的监视和
控制,是电力系统的神经中枢,属于国家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本技术实现了电网运
行监控系统的主动免疫,构建了网络安全
主动免疫防护体系,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
运行。本技术获得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 本系统实时监控、风险评
估更高效;可进行物理安
全及网络安全拦截防护;
底层至顶层的业务密码
易于管控;防止网络传输
过程核心控制指令易被 | 自主
研发 | 27项发明
专利, 1
项实用新
型专利,5
项软件著
作权, 3 | 数字电
网智能
运行系
统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电力科技创新二等奖。
1、可灵活中继的可信隧道技术,实现主站
变电站系统及设备的可信、可管、可控;
2
、并行、动态、全方位的可信动态度量模
型,提升系统计算环境及业务执行过程的
安全免疫能力;
3、设计基于业务执行逻辑的可信策略学习
模型,解决系统可信策略配置过程中灵活
性低,难度大,不能及时适应系统环境变
化;
4、研发外设存储设备及管控组件,抵御恶
意程序外设设备的系统运行环境感染破坏
以及数据泄露的安全风险。 | 篡改及违规发送。 | | 项国家标
准,1项
行业标
2
准, 项
企业标
准,11篇
论文 | |
| | | | | | | | |
| | 电力监控
系统网络
安全态势
感知系统
关键技术 | 对网络安全进行实时监视、
历史审计及预测分析;提供
事前风险排查、事中安全监
测、事后追踪溯源安全支撑
能力。 | 本技术针对电力监控系统大规模、孤岛式
的网络环境,建立一整套网络安全监测与
分析模型及技术体系,实现对网络态势各
安全要素进行采集、监测、分析、历史审
计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本技术取得了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颁发的中国电力科学技
术进步奖一等奖。
1
、对网络资产静态属性、动态行为的安全
态势数据建模,实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
2、基于链路聚合接入方式的隐式数据采集
及可灵活中继的隧道传输方法,实现了安
全数据全量采集与集中上送;
3、融合基于特征和基于异常的安全检测方
法,实现了对同一事件的多元逻辑互校判 | 本系统在多源逻辑互校
判断、主站系统数据同
步、主站系统操作同步、
采集装置功能可拓展、采
集装置性能可堆叠、基于
时间回溯的威胁匹配、基
于链路聚合的数据采集、
主动探测+被动监听的数
据采集方式、基于异常的
威胁匹配、中继隧道传输
(孤岛网络数据采集)等
方面具有创新。 | 自主
研发 | 25项发明
5
专利,
项软件著
作权,20
篇论文,1
项团体标
4
准、 项
企业标准 | 数字电
网物联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断与历史回溯检测,极大提升了检测判断
的准确性;
4、提出了中心边缘协同、异地中心多活的
系统架构,研发了可跨域同步互操作的高
性能态势感知主站系统;
5、研发了功能可弹性扩充的态势感知采集
装置,实现了在电力监控系统广域分布式
网络环境中的大规模布防与精准反制。 | | | | |
| | | | | | | | |
| | 变电站智
能物联边
缘计算及
加密认证
技术 | 应用于变电智能网关,产品
广泛适用于发电厂、变电站
换流站、油气田、风电场站
等集中式场站的数字化建设
与应用,可接入厂站视频监
控数据、气象数据、消防信
息数据、动环监控数据、运
行数据及保护测控数据等,
实现数据的采集与汇聚,满
足智能变电多业务融合应用
场景需求。 | 本技术属于变电站智能网关的关键技术,
通过集成智能网关边缘计算能力、优化加
密体系,提升变电站物联网关的数据应用
和安全管理能力。公司变电站智能网关产
品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鉴定,产品达到
国内领先水平。
1、基于集群云计算框架,利用容器等虚拟
化技术,优化变电智能网关运行资源可用
性及可靠性,解决变电站智能物联网关计
算、存储、网络等资源共享的应用问题;
2、基于云边协同架构,实现变电智能网关
和云端系统在数据、模型、算法、应用、
资源等多层次协同,优化了数字变电站的
建设及运维模式;
3、结合 TCM可信计算的物联网互认证加
密体制体系,优化通信加密体系,实现变
电站数据通信安全水平提升;
4
、优化物联网模型及设备通信模型匹配关
系,实现传感器即插即用,采用标准化人
工智能算法调度容器框架,实现多厂商 AI | 1、实现全域物联网平台
和变电智能网关的多元
数据应用及数据安全管
理;2、实现变电站自动
巡检与预测性检修,极大
减少人工运维成本,提高
电网供电质量及精益化
管理水平。 | 自主
研发 | 3项发明
专利, 1
项实用新
型专利,7
项软件著
作权 | 数字电
网物联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算法在变电网关内高效部署及资源统一调
度运行。 | | | | |
| | | | | | | | |
| | 变电站综
自后台本
质安全集
成技术 | 打造变电站自主可控的本质
安全综自后台,围绕变电站
二次系统的本质安全,建立
芯片、操作系统、功能应用
各层级的系统化安全加固体
系及系统装置,具备广阔的
变电站二次系统应用消费前
景。 | 本技术主要围绕变电站二次系统的安全加
固,建立包括芯片、操作系统、功能应用
各层级的系统化安全加固体系及系统装
置。本技术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达
到国内领先水平。
1
、设计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整体性安全架
构,实现系统硬件平台在芯片安全、供应
链安全以及硬件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安全技
术要求;
2、提出系统化的二次系统硬件平台安全漏
洞查找策略,采用国产实时操作系统安全
检测和加固技术,实现应用功能级的安全
监测及安全加固;
3、全面优化集成全链路本质安全技术,综
合采用二次系统的芯片、硬件设计、操作
系统和应用功能安全加固技术,实现 AVC
遥控防误检查及 AVC全过程安全校核加
固,研制开发出基于 ARM架构的硬件定
制化变电站综自后台,打造本质安全的数
字变电站。 | 1、硬件采用自主可控的
ARM
处理器,操作系统
采用自主可控的 LINUX
软件,集成和扩展通信、
存储及电源等主要硬件
功能模块,实现本质安全
的变电站监控后台;2、
装置具有遥测信息响应
时间,从遥测量越死区至
≤2s
显示的延迟时间 ;遥
信变化响应时间,从遥信
变位至显示的延迟时间
≤2s;发出操作指令到现
场变位信号返回总的时
间响应≤4s;画面实时数
据更新周期模拟量≤3s等
性能,极大提高电网管理
水平。 | 自主
研发 | 7项发明
专利, 1
项实用新
型专利,
12项软件
著作权 | 数字电
网集成
服务 |
| 基于物联
网的数字
孪生电网
综合应用
技术 | 基于物联
网技术的
现代化智
能配电关
键技术 | 应用于配电智能网关,实现
对配电各类传感器、采集器
和监测终端的数据采集,上
送全域物联网平台后,可通
过企业级数据中心实现配电
数据的融合共享,实现配网 | 本技术属于物联网平台及配电网智能网关
关键技术,研制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电
网关核心产品,并构建全域物联网平台,
实现海量终端快速接入能力和网络传输能
力,满足电网各区域智能配网终端实时数
据监控要求,实现配电网海量数据采集、 | 1、针对性构建统一智能
配电网模型与架构,制定
GIS
了 局放、变压器油色
谱等 35类感知终端的物
模型标准,解决了烟囱式
架构下数据难以共享、应 | 自主
研发 | 7项发明
专利, 1
项实用新
型专利,
11项软件
著作权 | 数字电
网物联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设备状态精准感知和配网运
行信息透明。 | 分析、应用。
1、统一配电网数据汇集模型,提出基于物
联网技术的标准件即插即用信息交互技术
和云边端统一的智能配电网模型体系,打
破数据采集壁垒;
2、针对规模化智能配电网建设与运行,设
计基于云平台策略的智能配电网整体解决
架构,提出系统性、完整性、全覆盖的智
能配电网设计标准和设计方案,为源网荷
储全链条协同提供支撑;
3、提出面向电力边缘计算需求的数据安全
防护方案,研制了配电网的安全加密芯片
提升智能配电网数据交互安全水平;
4
、研发贯穿营、配、调、规、安各环节,
并能智能感知互联互通的大型配电网运行
实时监测支持系统,实现便捷的远程维护
优化智能配电网的建设及运维模式。 | 用难以协同的问题,打破
专业、系统、地域、厂家
等造成的数据壁垒;2、
智能感知互联互通的配
电实时监测系统实现海
量终端快速接入能力和
网络传输能力,满足电网
各区域智能配网终端实
时数据监控要求,实现配
电网海量数据采集、分
析、应用。 | | | |
| | | | | | | | |
| | 基于“城市
+ ”
电网 融
合 V模型
的超大城
市数字孪
生电网关
键技术 | 用于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
理与政企协同提升供用电服
务品质,基于国产化数字孪
生技术建设超大城市数字孪
生电网平台(DTG 平台)。
通过对接城市数字城市
CIM 平台,构建“城市+电
网”融合 V模型,打造“1个
+ 3 + 5
底座 项能力 类场景
示范”体系,以解决城市电网
治理与供用电服务协同中的 | 本技术在行业内率先构建了“城市+电网”
的全景可视模型,能够直观可视化的观察
城市电网运行状态,提升电网企业决策效
率和准确性;本技术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
会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创新提出超大城市数字电网融合 V模
型,融合全量市政空间以及数字电网数据
支撑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政企协同打造
高品质供用电服务;
2、基于国产化 BIMBase,率先构建电力行
业 BIM/GIM模型族库,并在输、变、配领 | 1、全景可视化:同行业/
通用技术多局限于特定
环节或领域,可视化范围
有限,数据集成与匹配深
度不足。本成果提出“城
市+电网”全景可视模型,
达成“输变配用、地上地
下”三维全覆盖,支持上
下游追溯联动分析,可集
成复杂异构数据图层并
与三维孪生体自动匹配, | 自主
研发 | 21项发明
专利 | 数字电
网智能
运行系
统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难题,实现城市电网与城市
发展深度融合的功能,提高
城市供用电服务管理效率。 | BIM
域进行了电力 平台的三维建模试点应
用,可提供孪生服务能力;
3、打造了轻量级高性能的三维融合渲染引
“ + ”
擎,率先构建了城市电网全景可视模
型,实现“输变配用、地上地下”三维建模
全覆盖,支持多维数据的空间分析;
4、汇聚视联网、物联网、计量自动化、配
网自动化等海量复杂异构数据,构建城市
“ ”
电网全域贯通电网一张图,数据可秒级
同步。 | 让城市电网运行管理直
观高效,显著提升决策效
率与准确性;2、数据集
/
成与同步:同行业通用技
术难以实现如此高实时
性与同步效率,数据实时
性及准确性欠佳。本成果
在整合视联网、物联网等
多源海量复杂异构数据,
打破城市电网全业务、全
环节、全时空数据壁垒,
全网率先实现电网实时
数据与数字化平台秒级
10
( 秒内)同步,保障数
据实时性与准确性。 | | | |
| | | | | | | | |
| | 配电智能
网关数据
点表生成
方法、多业
务融合技
术 | 应用于配电智能网关,产品
广泛适用于配电房、环网柜
柱上变的智能化改造,实现
更精准的状态检测、更高效
的智能运维管控,节约人工
巡检 90%以上工时,显著提
升配网精益化管理水平。 | 本技术属于配电网智能网关关键技术,有
效解决配电房的异构设备快速接入问题,
实现边缘计算、端云协同,融合 TTU(配
变终端设备)、集中器、通信网关相关功
能,可同时满足生产专业和营销专业的业
务需求。
1、基于边缘计算框架,利用容器等虚拟化
技术,集成路由器+交换机+数据采集+边缘
计算一体化的模式,解决配电智能网关计
算、存储、网络等资源共享的应用问题,
实现智能配电房解决方案的简单、经济、
安全、有效;
2、基于云边协同架构,实现配电智能网关 | 1、基于国产自主可控核
心板,处理器内核为
700MHz 的双核 ARM
Cortex A9处理器,采用
“核心板底板”结构,实现
通信、数据加密等功能;
2、提供丰富的本地接口
解决配电房的异构设备
快速接入,实现边缘计
算、端云协同,满足视频
3
传输带宽需求;、融合
TTU、集中器、通信网关
相关功能,可同时满足生 | 自主
研发 | 11项发明
专利, 1
项外观设
计专利,5
项软件著
作权 | 数字电
网物联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和云端系统在数据、模型、算法、应用、
资源等多层次协同,提升了配电网智能化
运维水平和效率;
3 GIS
、基于电力行业 和物模型理念,实现
配电网设备的帐卡物统一物模型,实现云
边端统一的模型体系,推动数据与应用解
耦、数据共享,达到边端智能与远程监测
的效果。 | 4
产和营销的业务需求;
全面实现 OTA远程升级
即插即用、近场运维、远
程运维等物联网特性。 | | | |
| | | | | | | | |
| | 高可信海
量数据智
能量测系
统关键技
术 | 实现量测系统海量数据从感
知、处理、传输以及应用每
个环节安全、可靠及完整。 | 本技术构建了全栈自主可控的云边协同架
构,实现边端千万级和云端亿级终端接入
能力,通过动态消息队列技术将数据采集
频次达到分钟级,采用分层分库存储实现
PB级数据管理(日增 TB级),支持亿级
数据 15分钟同步更新。基于流批一体计算
实现亿级条数据实时处理,并通过数据血
缘关联技术使计算效率整体明显提升,全
面突破传统系统性能瓶颈。 | 1、实现数据采集频率能
2
力达到分钟级;、数据
储充、入库处理和计算效
率得到明显提升;3、用
户规模达全国最大,实现
亿级用户数据采集和处
4
理;、系统最大承载接
入终端能力提升 4倍。 | 自主
研发 | 6项发明
专利、 7
项软件著
作权 | 数字电
网智能
运行系
统 |
| | | | | | | | |
| | 海量分布
式负荷柔
性聚合及
可靠控制
关键技术 | 实现海量分布式负荷识别、
预测柔性聚合和控制。 | 本技术主要通过构建分布式柔性负荷模
型,在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场景下,对负
荷进行预测,以协助电网进行更加精准的
调控。
1
、基于有监督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实现非
侵入式负荷识别,利用天气、节假日等多
源外部数据融合技术与负荷分量分解技术
实现高精度分布式负荷预测;
2、研发了数据感知、边缘计算及精准控制
的“云-边-端”智慧协同新型电力负荷管理
系统,通过分布式消息队列和自适应负载 | 1
、分布式负荷识别精度
更高,提升到 97%;2、
分布式负荷预测精度更
高,精度达到 97%;3、
百万设备集群控制成功
4
率得到了提升;、百万
设备并行控制最短耗时
缩短到秒级。 | 自主
研发 | 2项发明
专利, 1
项实用新
型专利 | 数字电
网智能
运行系
统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均衡技术,百万设备集群控制成功率得到
了提升,实现了百万设备并行控制最短耗
时缩短到秒级,实现了更高精度的负荷控
制。 | | | | |
| 数字电网
智能装备 | 芯片保护
核心技术
及关键器
件国产化 | 广泛应用于变电站系列保护
装置芯片化、配电网系列终
端装置芯片化、变电站二次
设备芯片化等。推动各类电
力终端关键器件的国产化替
代,其国产电力实时控制
CPU芯片,满足多元化电力
场景的应用需求与安全需
求,可面向继保自动化、配
网自动化、计量自动化、微
网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研制各
类电力终端,实现国产化替
代。 | 本技术研制了基于单一物理芯片、软硬件
协同的高效、安全电力芯片保护装置,提
出多核芯片级软硬件协同的继电保护技术
架构,实现电网装备的关键器件自主可控
提升保护装置的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本
技术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鉴定,整体技
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1、融合硬件处理单元和可编程处理器的一
体化集成技术,实现多核电力专用芯片替
代通用处理器的技术路线;
2、研制出基于单一物理芯片架构的电力芯
片保护装置,实现芯片保护多层安全监控
和多核分区安全机制,突破了保护装置的
紧凑化、低功耗、高防护等关键技术;
3、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电力
专用芯片,打造了以自主多核异构架构、
国产指令集、国产处理器内核、国产自主
硬件 IP为核心的自主芯片研发和制造生态
系统,实现芯片保护全功能国产化。 | 1
、在核心架构、集成、
国产化等要点上全面领
先国内外同类技术,核心
架构采用纳米级逻辑电
路+软件程序逻辑,片内
5~8Gbps
总线在 ,实现在
元器件数量约 800个、运
行 温 度 范 围 在
-40°C~85°C的高效集成,
采用国产全自主 C-SKY
架构、国产实时操作系统
SylixOS,达到全过程境内
实现; 2、采用的
SM1/SM2/SM3/SM4
等国
密算法、片内安全分区安
全存储、安全可信根启动
引导,防程序篡改等具有
安全可控技术优势。 | 自主
研发 | 27项发明
专利, 2
项实用新
型专利,1
项软件著
作权 | 数字电
网物联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 国产自主
电力工业
控制芯片
关键技术 | 广泛用于电力保护、控制等
核心电力装备的芯片国产化
替代,可实现电力等工业控
制领域的轻量级安全防护,
并可大面积推广至海量接入 | 本技术主要是打造了国产自主电力工业控
制芯片技术平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算法、芯片、软硬平台等产品
与技术,实现了工控级芯片设计和制造的
全链条自主可控。本技术经中国电机工程 | 1、采用国产全自主指令
C-SKY CPU
集 ,国产 核
集成电力专用算法模块
和安全模块,芯片在功耗
<1.71W,性能达 4.37 | 自主
研发 | 19项发明
专利 | 数字电
网物联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系统的新能源场景。 | 学会鉴定,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提出“国产指令集+国产 CPU核+电力算
法硬件单元+国密安全模块”的电力工业控
制芯片技术架构,实现了关键算法硬件逻
辑布线与通用计算软件灵活定义的芯片级
高效集成;
2、发明数据采样等多类型纳米级继电器,
研制了基于纳米级继电器阵列的电力测
量、控制、保护等多模态嵌入式业务模块
实现了控制算法软件程序串行处理到硬件
逻辑电路并行处理的提升;3、研发基于国
产内核和国密算法的片内可信根模块,构
建了覆盖启动镜像-引导组件-操作系统-业
务应用全过程的安全启动、安全存储和安
全隔离保护机制,实现了电力工控芯片的
内生安全防护;
4
、研制适配伏羲芯片的多类型主流操作系
统及核心模组,构建了围绕国产电力工控
芯片的多层级开源开放软硬件开发平台。 | DMIPS
等各项关键指标
参数达到同类产品领先;
2、芯片设计、验证、流
片、封装、测试全链条境
内生产,打破国外垄断能
源工控芯片的局面,实现
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 | | |
| | | | | | | | |
| | 电力
MEMS 传
感元件设
计、制备和
精准测量
关键技术 | 用于磁场/电流、电场/电压、
压力、温度、气体组分、湿
度、风速/风向、振动、声纹
光学等传感元件研制,实现
电力场景下各类物理量的精
准感知,突破测量精度与量
程限制,克服复杂环境部署
难题,解决传统传感器体积
大、功耗高、功能单一的问 | 本技术主要是应用于公司自研的MEMS传
感芯片,实现全面自主可控,在灵敏度、
线性度、量程范围等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
基于MEMS传感元件制造的微型智能电流
传感器、配电物联电气传感终端、多物理
量集成传感器、SF6气体密度继电器等已
通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子学会
等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科技创新奖、中 | 1、针对电力复杂环境高
可靠运行需求,基于材料
-算法-工艺-制备全流程
技术路线,通过材料与结
构调控、信号处理、屏蔽
结构、高可靠封装等设计
制备技术,实现电力
MEMS传感元件强磁、高
压、宽温域条件下稳定运 | 国家
重点
研发
计划
项目
及自
主研
发 | 27项发明
专利、 6
项集成电
路布图设
计登记 | 数字电
网智能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题,为电力主设备智能监测
状态评估和数字化运维提供
基础感知单元,实现国产化
自主可控。 | 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科技创新奖、中国
电子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日内瓦发明
金奖、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1、高精度敏感结构设计:采用先进敏感材
料设计与微结构优化方法,提升对微小变
化信号的灵敏响应和宽量程物理量探测能
力,实现亚毫安级电流、千千伏级电压、
ppm级气体浓度等核心指标的高精度、宽
范围测量;
2、稳定可靠的工艺设计制备能力:建立适
应电力行业工况的 MEMS工艺流程,保证
复杂微结构加工,实现原子级敏感薄膜精
准生长控制。通过高饱和场材料、屏蔽层
保护层、绝缘层设计,确保芯片在宽温度
范围、高湿、高电磁干扰等复杂环境下长
期稳定运行;
3、微型化与低功耗特性:芯片尺寸低至毫
米级,功耗低至微瓦级,适用于高密度布
点、终端集成安装,有效提升产品适配性
与部署效率;
4、一致性控制与测量稳定性:配套自主开
发的批量测试与温漂补偿方法,具备零点
漂移长期监测与自校准能力,显著提升工
程应用中的测量稳定性与免维护能力;
5、结构适应性强、易于集成:芯片封装形
式灵活,支持裸芯、SOP等多种封装方式
可直接嵌入现有智能传感器、数字化表计
等终端产品,便于各类场景标准化应用与 | 2
行;、突破材料体系自
主化、多物理场耦合建模
技术、抗干扰结构设计及
晶圆级封装良率控制等
MEMS传感元件关键技
术,实现传感芯片全链路
国产化替代。 | | |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工程化推广。 | | | | |
| | | | | | | | |
| | 基于
MEMS 元
件的电力
多物理量
智能传感
器设计及
共性关键
技术 | MEMS
用于 传感元件集成设
计、自取能供电、低时延高
可靠通信、低功耗电源管理
等整套解决方案以及光纤传
感等新型多物理量测量技术
路线,突破了电力设备传感
器测不全、供不上电、数据
传不出等瓶颈。用于架空线
路温度、工频/高频电流、弧
垂、舞动、微气象、通道可
视化等多种物理量集成感
知,电缆温度、振动、故障
信号、环流、局放等多种物
理量集成感知;变压器油中
多组分气体、局放、铁芯接
地电流、振动、油温、油位
等多种物理量的集成感知;
GIS气体状态、局放、温度
振动、机械特性、电气量等
多种物理量的集成感知;发
电、新能源和储能场景下电
气量、温度、电能质量、气
体组分等物理量的集成感
知。 | 本技术主要是运用于公司的 MEMS传感
MEMS
器,公司研发了高性能的 多物理量
传感器,形成了集成设计、自取能供电、
低时延高可靠通信、低功耗电源管理等整
套解决方案;公司传感器产品已通过中国
机械工业联合会的鉴定验收,产品达到国
际领先水平。本技术先后获得海南省科技
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机械科技进步一等奖。
1 DC
、提出了多通道并行采集方法,实现
开关量~GHz高频信号的信号滤波与并行
采集,解决工频(电流、电压,功率),
低频(温度、油位、气体组分、振动、舞
动、气压),中高频(局放、声纹、振动
铁芯接地电流),暂态(录波数据)等多
时间尺度数据的互联互通难题;
2、提出多物理量传感、自取能和无线通信
的低功耗高效集成技术架构。发明了基于
多级特大容量超级电容的持续供电储能控
制方法,研制了宽范围可靠取能的分布式
可靠自供电模块。提出链状宽带自组网传
输方法,研发了长链宽带无线自组网接入
- -
设备。研发了取用储自适应的软硬件调度
机制和高低速协同的监测数据可靠回传机
制;
3 μW
、发明了百 级高精度无线对时技术,
研发了适用保护信号传输的多模微秒级时 | 1、相比通用技术,实现
多物理量采集、自取能、
自组网一体化集成,支持
多物理量同步采集,装置
集成度高、重量小;2、
相比光伏+蓄电池自供电
方式,采用分布式感应自
取能+大容量超级电容储
能及低功耗电源管理,实
现极端环境下传感器可
靠自供电、启动电流小;
3、相比仅支持 4G通信方
式,支持基于无线多跳+
光纤及宽窄带自组网回
传方式,实现通信盲区数
据可靠回传。 | 国资
委
1025
攻关
任务
及自
主研
发 | 107项发
3
明专利、
项软件著
作权、 4
项国际发
明专利 | 数字电
网智能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延低功耗可靠无线通信技术,研制了兼顾
无线信号传输的超材料抗干扰屏蔽结构。 | | | | |
| | | | | | | | |
| | 智能传感
器多模态
数据融合
应用关键
技术 | 用于输配电线路、变压器、
GIS、断路器、新能源、储能
等电力设备的边缘智能监
测,融合多物理量感知、多
模态数据分析、边缘 AI诊断
等技术,实现电力设备健康
度辨识与故障诊断,替代传
统单一物理量的监测模式,
解决被测对象数据多源异
构、传统测量手段数据互联
互通困难,孤岛现象突出等
问题。 | 本技术主要应用于公司智能传感器系列产
品,通过端侧人工智能与多模态数据融合
技术的研发,率先在电力行业实现了电力
智能传感器批量化应用;本技术通过中国
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科技成果鉴定,整体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
1、提出了多核心数据融合计算方法,通过
CPU-NPU-FPGA多核异构协同优化机制,
满足单点、时序、图像、图谱等各类型复
杂数据的计算需求,保证装置 TOPS级算
力资源充分释放;
2、建立了发、输、变、配、用、储、新能
源设备诊断算法库,通过传感网技术实现
电力设备多物理量数据融合分析,从而实
现不同维度观测和捕捉故障发展历程,显
著提高设备健康度辨识的准确度、实时性
和可靠性;
3、攻克了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难题,建立
设备运行状态特征集,实现电力设备运行
状态个性化刻画并建立设备异常数据库,
实现电力设备异常状态诊断;
4、提出融合导线状态和环境状态等多模态
数据的架空线路弧垂、舞动、风偏、覆冰
等状态精准监测方法,发明融合多光谱图
像的线路本体和通道隐患智能识别与告警
方法,实现架空线路状态本体和通道隐患 | 1、通过将计算能力下沉
到数据生成的边缘智能
传感器,使得装置能够在
毫秒级内完成数据处理
和决策,避免了数据传输
到远程云端的延迟,提高
了设备故障诊断的实时
2
性;、相较于行业一般
水平,边缘多模态数据融
合侧重于就地诊断,敏感
数据无需离开本地设备,
降低了数据在传输过程
中被窃取或泄露的风险,
大力提升感知数据安全
性;3、智能传感器可以
在网络中断或云端服务
不可用的情况下独立运
行,确保关键业务的连续
性,有力提升了设备监测
的可靠性。 | 国家
重点
研发
计划
项目
及自
主研
发 | 35项发明
专利 | 数字电
网智能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的精准智能告警;
5、提出融合油中气体、特高频、铁芯接地
等 11种多模态数据的变压器过热、局部放
电等异常状态精准感知方法,实现变压器
等主设备的全息反演与故障预警,故障诊
断准确率有效提升 10%。 | | | | |
| | | | | | | | |
| | 面向复杂
运行环境
的电力智
能传感器
高可靠设
计、制造、
检测关键
技术 | 用于电力智能传感器在设
计、制造、检测等环节的可
靠性提升,确保传感器在强
环境应力、强电磁干扰等恶
劣工况下的可靠运行,满足
电力场景复杂运行环境下对
电力智能传感器可靠运行的
更高需求。 | 本技术主要应用于公司电力智能传感器产
品生产领域,通过数字化设计、生产体系
构造、全维度测试等,提升公司电力智能
传感器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应用该技术
形成的输电多物理量集成传感器、变压器
多物理量集成传感器等通过中国机械工业
联合会组织的产品鉴定,整体技术性能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
1、构建电力传感器专属失效数据库,建立
适用于电力传感器的 FMEA失效分析理论
体系,形成适合复杂工况环境下电力传感
器长期稳定服役的多维度定量指标及定性
要求,采用数字化仿真和数字化设计等方
式开展电力传感器可靠性设计,从根源上
提升产品可靠性;
2、建成电力传感器专用生产体系,形成全
链智能制造技术方案,提出自动化生产线
最优布局策略及其智能调度方法,研究面
向自动化校准的智能测试工装技术,研究
传感器产品模块化装配工艺智能控制技
术,实现电力智能传感器大批量稳定制造
3、通过重点工序质量控制和批量化全维度 | 1、提出机理与数据驱动
的失效分析方法,形成了
面向复杂运行环境的电
力传感器软硬件架构高
可靠设计方法;2、围绕
电力智能传感器生产工
艺特点,建立了对标车规
级生产体系的电力传感
器专用生产体系,采用全
链智能制造技术方案,实
现批量生产的高直通率
与高良率,引领电力智能
传感器制造水平升级;3
参照军规级检测标准搭
建多工况耦合测试平台,
并制定适用于电力智能
传感器可靠性评价的测
试规范,新增多项面向电
力复杂运行环境的专属
测试项目,为电力传感器
可靠性评估提供科学依
据,实现电力智能传感器 | 原创
技术
策源
地及
自主
研发 | 17项发明
专利 | 数字电
网智能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测试确保电力智能传感器可靠性,定制覆
盖电力运行场景的复合工况多参量综合测
试平台,构建对标军规级检测体系的电力
智能传感器专用测试规范,为电力传感器
可靠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 平均无故障时间跨越式
提升。 | | | |
| | | | | | | | |
| | 电力量子
传感器的
设计、制造
与应用关
键技术 | 实现变压器、GIS、输电线路
等设备电流、电压等电气量
的大量程、高精度感知,以
及设备局部放电、倾角、振
动、气体组分等状态的高精
度监测,满足数字电网对系
统运行状态监测精度、量程
等维度的需求。 | 本技术主要应用于公司电力量子传感器产
品,相关产品较普通传感器具备大量程、
高精度、宽温域等优势;本技术通过中国
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产
品综合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采用三波混频微波频率定位技术和双通
道磁共振频率差分解耦测量的温漂抑制技
术,综合基于能级跃迁效应的量子高精度
和基于量子隧穿效应的磁电阻高速测量优
势,实现 1mA~10kA电流的超高精度监测
精度从千分之二提升至万分之六;
2、本技术综合非侵入式等电位测量、激光
取能等技术,实现量子传感技术在±800kV
超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应用,可靠性和稳定
性等综合性能满足高压强磁场环境的工程
应用需求。 | 1、基于量子效应,突破
传统传感器的物理测量
极限,实现更高精度、更
宽量程的测量;2、提出
综合量子高精度与磁电
阻高速测量优势的协同
测量方法;3、基于里德
堡原子对电场的超高灵
敏特性,实现局部放电高
灵敏、宽频带测量。 | 国家
重点
研发
计划
项目
及自
主研
发 | 15
项发明
专利 | 数字电
网智能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 北斗多源
融合形变
监测技术 | 应用于北斗地灾综合监测装
置,可实时监测输电杆塔形
变、输电线路隐患和气象环
7×24
境状态变化,实现 小时
自动化监测、AI自动识别、
实时视频调用核实,满足地
质灾害与外破等多场景监测 | 本技术主要应用于公司北斗地质灾害综合
监控装置,通过本技术可以高效精确识别
输电线路杆塔倾斜,提升输电线路监测及
预警功能,满足地质灾害与外破等多场景
监测需求,提高运维巡检效率。
1、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准站数据,采
用虚拟参考站、长基线监测解算技术、精 | 该产品位移倾斜监测精
度高、功能性强、适用场
景多,可有效支撑电网线
路监测等多场景应用。 | 自主
研发 | 2项发明
专利, 1
项实用新
型专利,3
项软件著
作权 | 数字电
网物联
感知设
备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需求,提高运维巡检效率。 | 细化大气建模技术,实现电力输电杆塔位
移监测毫米级监测预警服务,有效提升对
杆塔位移变化的感知精度;
2
、基于自动补偿和滤波算法,采用高精度
MEMS加速度计和高分辨力差分数模转换
器,实现倾斜精细化测量;
3、基于北斗三号 PPP-B2b精密单点定位服
务,实时采集观测数据,基于三维水汽层
析模型算法,重构监测区的三维水汽场,
结合实时微气象信息,实现杆塔级的水汽
预测,实现降雨量精细化预测,助力应对
气象因素对电力设施的影响;
4、基于差分技术,协同现有动态组网技术
为无人机巡检、人员安全管控等场景提供
厘米级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服务,解决塔身
倾斜、基座沉降、塔头偏移等结构形变问
题及实时环境监测问题。 | | | | |
| 全栈自主
可控的企
业智慧运
营管理关
键技术 | 全栈自主
可控的企
业资源计
划智能平
台技术 | 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
业务流程标准化、数据共享
和高效协同,提升企业运营
效率和决策能力, | 本技术构建了央企首套全栈式自主可控超
大型 ERP系统,实现全栈自主可控;经中
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鉴定,本技术在电力行
业领域的全栈自主可控方面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
1、采用先进的云化设计理念、微服务架构
等,构建企业级中台,实现数据供给时间
缩短 75%、响应效率提升 30%;
2
、数据库领域自研共享存储集群架构,实
现数据高速缓存融合,支撑大规模数据库
集群的高效运行; | 1
、构建了更全面中台应
用集群,包含应用、数据
技术与安全;2、构建了
完全自主可控的基础数
据库,功能性能对标国外
3
的基础数据库软件;、
构建了更广的覆盖设备
全要素的一体化电网数
字化模型,实现了更加智
能的实时分级校验机制。 | 自主
研发 | 25
项发明
专利, 9
项软件著
作权,27
篇论文 | 企业运
营管理
系统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3
、采用多特征的实时语义分割算法,提高
复杂电网网架的多态管理效率。采用拓扑
片网分析算法、多通道躲避交叉自适应算
法,提高图数展示生成效率。 | | | | |
| | | | | | | | |
| | 全栈自主
可控的通
用设备资
产管理技
术 | 专为资产密集型企业量身定
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主要
面向电力、交通、水务、机
场、港口、能源、制造业等
行业,以设备资产的规范管
理为基础,帮助企业从设备
资产安装、维护、成本、合
规、风险管理一直到资产处
置,实现设备资产运营期性
能和价值最大化,降低企业
运营成本。 | 本技术主要应用于资产密集型企业设备资
产全生命周期管理,覆盖设备资产安装、
维护、成本、合规、风险管理及资产处置
等全生命周期,实现设备资产运营价值最
大化;本技术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评为“创
新解决方案”。
1、系统架构与扩展性。采用微服务架构,
具有高可用性、高扩展性和易于维护的特
点。通过微服务架构,系统可以灵活地进
行功能模块的划分和部署,满足不同企业
的业务需求。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
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确保系统在高并
发访问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2、智能化与自动化。利用传感器、物联网
等技术,通用设备资产管理系统能够实现
对设备运行状态、温度、压力等关键指标
的实时监控,并能在异常情况下自动发出
预警,提高设备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系统能够根据设备的运行数据和历史维护
记录,自动生成智能维护计划,包括预防
性维护、预测性维护等,以减少设备故障
和停机时间;
3、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具备强大的数据
分析能力,能够对设备数据、维修数据、 | 1
、整合设备全生命周期
数据,实现跨系统实时穿
透,移动端与 PC端数据
同步,确保信息实时真
实。行业普遍信息孤岛,
数据分散,资产管理碎片
化;2、结合 GIS与 IoT
传感器动态监控设备,自
动预警并闭环处理,通过
LCC模型优化成本。行业
多依赖人工巡检,故障响
应滞后,成本高;3、引
入 AI模型,精准定位关
键故障原因,助力企业优
化策略。行业决策依赖人
工经验,缺乏量化支持;
4 PDCA
、基于 机制持续
迭代,优化运维策略,构
建知识库,支持培训与追
溯。行业系统功能固化,
升级依赖厂商,经验易断
5
层;、整合设备与资产
管理,覆盖运维与资产全
流程,实现技术与财务双 | 自主
研发 | 6项专利
2项软著 | 企业运
营管理
系统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库存数据等进行深度挖掘,为企业提供有
价值的业务洞察。提供丰富的报表和可视
化工具,帮助用户直观地了解资产状况、
维修成本、设备利用率等关键指标,为决
策提供支持;
4、集成性与协同性。能够与企业内部财务
系统、物资系统、项目系统、物联网平台
/SCADA、GIS平台等系统实现无缝集成,
打破信息孤岛,提高管理效率。 | ERP
管控。行业传统 或
EAM功能单一,难以兼
顾。 | | | |
| | | | | | | | |
| | 基于微服
务架构技
术智慧信
息化项目
管理技术 | 用于企业信息管理以及经营
生产管理信息化,解决了数
字化水平不均衡、业务协同
不足、系统重复开发及安全
运维薄弱等问题。实现财务
人资、工程、项目、合同、
物资、运营监控核心业务;
提升企业运营效率。 | 本技术主要应用于公司微服务架构信息管
理系统,包括人资管理、财务管理、项目
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工程管理六
大业务模块,实现企业经营生产资源数据
共享,提升企业的经营生产“一体化、规范
化”管理水平。本技术经广东省机电工程学
会鉴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1、架构灵活性。服务解耦,独立开发、部
署、扩展,适应业务快速迭代,各子模块
应用拆分为独立微服务,每个服务可独立
数据库、独立部署,边界清晰,支持团队
并行开发;
2、开发运维效率。支持敏捷开发、持续集
成/持续部署(CI/CD),自动化运维降低
人力成本,通过 API网关统一入口聚合所
有微服务接口,统一认证、限流、日志监
控,简化客户端调用,提升安全性;
3、系统可靠性。故障隔离性强,单个服务
故障不影响全局,支持容错、熔断、降级 | 1
、完成企业系统统一规
划、统一建设,加强协同
办公;打破信息孤岛;2
采用持续集成、持续交
付、持续部署的 Devops
自动化打包部署测试方
式,实现产品快速发布、
缩减产品迭代发布周期;
3
、实现快速响应用户需
求应对市场变化、易于和
第三方应用系统集成,满
足业务需求高峰增长时
无缝地增加“弹性资源”。 | 自主
研发 | 5项发明
7
专利,
项软件著
作权 | 企业运
营管理
系统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 等高可用机制;
4、弹性伸缩能力。基于容器化(如
Docker/K8s)实现资源动态扩缩容,应对
Docker
流量高峰,使用 容器封装服务,
Kubernetes实现自动化部署、扩缩容和故
障自愈。资源利用率高,部署效率提升
50%+,支持秒级弹性伸缩,从“经验驱动”
升级为“数据智能驱动”,提升管理科学性 | | | | |
| IDC
算力
资源协同
管理及高
效节能技
术 | 面向统一
微服务的
分布异构
云资源协
同管理关
键技术 | 提供对多云、异构云产品的
统一管理与调度能力,支持
算力跨云的调度,以及云原
生应用跨云的部署。 | 本技术主要提供对多云、异构云产品的统
一管理与调度能力,支持算力跨云的调度
以及云原生应用跨云的部署;本技术经广
东软件行业协会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
、通过构建感知异构算力平台能力的智能
体,屏蔽底层云平台差异,实现跨厂商跨
地域云资源调度,同时配合统一资源使用
率智能分析,全面提升云资源使用率;
2、利用可观测性技术实现实时监控微服务
可视化信息,精准把握服务的运行状态,
提升了异构算力的统一监控能力,降低人
工操作排查问题时间,同时节省人工成本
和故障成本;
3、面向个性化配置的分布式异构云应用的
全生命周期支持技术,针对异构算力的云
原生应用进行开展自适应适配,解决应用
跨异构云部署与迁移问题。 | 当前行业内多云管理平
台提供了对异构云平台
算力以及部分产品的管
理能力,但尚未发现有明
确提供对于微服务层的
调度管理能力,本技术在
微服务支持对接算力能
力填补行业空白,提供对
多云、异构云产品的统一
管理与调度能力,支持算
力跨云的调度,以及云原
生应用跨云的部署。 | 自主
研发 | 6
项发明
专利, 3
项软件著
作权 | 多云、异
构云平
台管理 |
| | | | | | | | |
| | 绿色低碳
高效液冷
技术 | 采用液冷、AI节能、硬件协
同优化架构等技术突破,实
现较优 PUE值,总体能效提 | 本技术构建了低能耗、高兼容、强适应的
新型数据中心架构,实现了冷量动态精准
调控,突破了传统介质局限性,显著降低 | 国内外数据中心应用通
用技术中水冷系统、风冷
系统的 PUE>1.25,同行 | 自主
研发 | 2项发明
专利、 1
项软件著 | 数据中
心(IDC
业务 |
| | | | | | | | |
| 核心技术
类别 | 核心技术
名称 | 主要用途 | 技术先进性及具体表征 | 与同行业一般水平或通
用技术之对应知识技术
产权间的差异情况及特
点 | 技术
来源 | 取得的专
利或其他
技术保护
措施 | 主要应
用产品
类别 |
| | | 20%
升 以上,用于高功率密
度应用场景(如智算、超算)
解决高能耗问题,实现绿色
节能运行,提高数据中心能
源利用效率。 | 数据中心能耗;本技术通过中国电力企业
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
到国内领先水平,本技术获第六届工业互
“ ”
联网大赛新材料行业赛决赛最具应用价
值奖。
1、基于预测模型和强化学习的 CDU控制
算法技术,实现冷却液流动方式和流动速
度动态控制,开发出具有成本低、粘度低
散热性能强、氧化安定性强的浸没式液冷
系统及油类冷却液,通过算法优化与介质
创新实现能效跨越式提升,技术达到行业
领先水平;
2、实现了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系统 PUE
1.086 PUE 1.133
低至 ,冷板式液冷系统 达
较水冷/风冷系统能耗降低 30%以上,构建
了低能耗、高兼容、强适应的新型数据中
心技术架构。 | 业中液冷系统最佳水平
PUE≈1.2。高效液冷算力
系列产品基于预测模型
CDU
和强化学习的 控制
算法、液冷系统油类冷却
液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
项目应用测得,数据中心
浸没式液冷系统 PUE低
1.086
至 ,冷板式液冷系
统 PUE达 1.133,实现较
水冷/风冷系统能耗降低
30% PUE ≤1.15
以上, 值 ,
通过算法优化与介质创
新实现能效跨越式提升,
具备较大技术领先优势,
技术指标显著优于同行
业水平。 | | 作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