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线暴跌!日韩股市,大跳水 发生了什么?(行情)-更新中
4 敏感时刻,美股警报连连!著名估值指标“史上第二次”突破红线,上一次是1999年 著名估值指标——经周期调整的市盈率(Shiller P/E)近期已突破40,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触及该高位,上一次发生在1999年互联网泡沫时期。基于该估值模型的预测显示,未来十年美国大型成长股的真实回报可能为负。 一项由传奇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首创、并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推广的经典估值方法,正在向市场发出一个清晰信号:未来数年,请降低回报预期。 据《华尔街日报》最新报道,这项被称为“周期性调整市盈率”(CAPE或Shiller P/E)的指标近期已突破40大关。这是该指标有记录以来第二次达到如此高位,此前唯一一次是在1999年,即科技股泡沫的顶峰时期。这一动态为当前高歌猛进的美国股市敲响了警钟。 从历史上看,Shiller P/E的峰值往往是市场未来表现不佳的预兆。数据显示,1929年、1966年和2000年的估值顶点之后,美国股市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都录得了负的真实(经通胀调整后)回报。这一历史规律让投资者对当前估值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深刻的疑虑。 尽管美股的市销率(price-to-sales)也已攀升至历史最高点,但这一警告信号的分量显得尤为沉重。市场的乐观情绪与历史估值模型发出的审慎信号之间,正在形成日益紧张的对立。 估值警报:历史罕见的“40”关口 Shiller P/E通过回顾过去十年经通胀调整后的平均盈利来衡量股价,旨在平滑商业周期的影响,从而提供一个更稳健的估值视角。其长期历史平均值约为17倍。 即便考虑到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将统计起点移至计算机和财经媒体普及的1990年,其平均值也仅为27倍。 据分析,当前超过40的水平,无论如何衡量都处于极端高位区域,这意味着当前股价已处于99%的历史时间都未曾见过的高位。 “这次不同”?高估值引发激辩 市场上不乏为高估值辩护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如今指数成分股的公司“质量更高”,例如微软这类轻资产、高利润率的公司占比远超以往。然而,当面对Shiller P/E这一“黄金标准”时,这种解释显得有些乏力。 另一种乐观预期则寄望于人工智能(AI)带来的生产力革命。 但分析指出,AI的影响必须是“真正变革性且持久的”,才足以让估值回归到历史平均水平。此外,认为企业利润将持续增长的观点也受到挑战,因为当前美国企业税率和劳动力成本均处于低位,这些趋势在庞大的政府赤字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不仅难以持续,甚至可能逆转。 “科技七巨头”未来十年真实回报预计为负 需要明确的是,Shiller P/E并非一个精准的市场择时工具,高估值状态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但它对于提示长期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分析认为,当前高企的估值最终需要修正,而价格(P)的下降比盈利(E)的超预期增长,可能性更大。 不过,警报之下也并非全无机会。指数开发机构Research Affiliates基于Shiller P/E建立的预测模型显示,不同资产类别未来的回报预期出现显著分化。据其测算,未来十年: 包括“科技七巨头”在内的美国大型成长股的年化真实回报预计为-1.1%。 美国大型价值股则有望实现1.6%的正回报。 前景更为光明的是美国小盘股、欧洲股票和新兴市场股票,其预期的年化真实回报分别为4.8%、5.0%和5.4%。(华尔街见闻 龙玥) 中财网
![]() |